鄒城房產網m.tiuyao1.com
上周五夜間,央行發布了《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趁著媒體周末休息,發布重大的政策性報告,一直是官方機構掩人耳目、避免社會關注的手段。
然而在18年漸入年底,經濟形勢不太明朗,外部壓力積攢的當下,這份報告確實透露出了不少內容。
壹 | 01
央行每個季度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都會提出經濟形勢的預判,指出貨幣政策方向,對下一個季度的金融市場以及國家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8月10日央行發布的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提出“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行至第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全面下降:前三季度累計“社融”15.7萬億,同比減少2.32萬億,下跌17.33%。
而到了第三季度,人們驚奇地發現“不搞大水漫灌”沒有了。
貨幣政策上,直接刪掉了“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新提出三個主要內容:
一“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
二“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節奏”
三“加強貨幣政策工具創新,用好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抵押補充貸款等政策工具,擴大中期借貸便利合格擔保品范圍”。
前兩點的策略,后一點是方法。直指寬松的貨幣政策,潮水涌動。
2018年以來定向降準四次,每次釋放數千億流動性。雖美其名曰“定向小微企業”,但潮水的流向亦時常改變河道的位置,哪里蓄水多,流向哪里。
再貸款和抵押補充貸款(PSL),一個面向商業銀行,一個面向地方政府,提供貨幣支持。
中期借貸便利(MLF)俗稱“麻辣粉”,是央行提供給金融機構的“貸款大禮包”,前期借貸到期后金融機構借“麻辣粉”從央行再次借貸,新貸替舊貸。
央行借此操作,以保證流動性“適度寬裕”。寬松貨幣,增加流動性的意味十分明顯。
貳 | 02
展望中國宏觀經濟時, 風口轉向,船行以“穩”為核心,但也有三點變化:
1. 經濟運行穩中有變
不同于二季度的是,三季度報告提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一些政策效應有待進一步釋放。”
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央行政策加大了金融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
所謂“定向降準”其意圖針對部分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而房地產行業作為市場的龐然大物,巨大的虹吸效益曾導致錢始終流不到房地產之外的實體經濟。
而目前的變化在于:“吸金”能力不減的房地產被套上了“緊箍咒”,本以為資本能夠“嫁入寒門”,卻發現失去了房地產之后的現金流抱頭鼠竄。
2. 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
相比二季度報告,三季度新提出,貨幣政策要“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在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發揮好資本市場功能三者之間,形成三角形支撐框架,促進國民經濟整體良性循環。”
第三季度報告刪去了“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的字句,雖然不意味著中國重返08年4萬億式的強刺激,但或許貨幣政策有所松動,可預見的降準,甚至降息都有可能很快到來。
3. 對人民幣匯率必要時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報告提出,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推動利率體系逐步“兩軌合一軌”,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同時會在必要時加強宏觀審慎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報告同上季度相比,刪去“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的字句,增加“必要時加強宏觀審慎管理”。
這表明,央行會在特定時刻加強對人民幣匯率的管理,防止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過大與非理性市場預期的抬頭,從而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叁 | 03
過去中國經濟增長以投資為主導,利用土地和勞動力資源,投入“鐵公基”建設,推動經濟高速增長。但是,過度依賴投資增長帶來了資源環境壓力、產能過剩等諸多問題。
在經濟增長“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面臨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
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穩增長已成為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而穩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手段之一。雖然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但突出了“定向滴灌”。這反應出現階段,中央更注重投資結構優化,尋以求高質量投資推動高質量發展。
穩增長與去杠桿邏輯上就有矛盾性:過往的無數經驗告訴我們增長通常依靠“加杠桿”來實現,既要“去杠桿”,又要“穩增長”,不異于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
那么,長期處于高壓調控下的樓市,能否在穩增長的趨勢中,管控有所松動呢?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濤表示:
房地產行業具有金融屬性,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底線,應緊密防范“明斯基時刻”的發生。積極引導房地產業投資是降低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抓手。
這時房地產的“夜壺理論”又重新登上舞臺:
“現在很多地方的財政已經比較緊張了,而我們房地產行業就是夜壺,夜壺總是在尿急的時候才用,不用夜壺時就把它丟在很遠。”
房地產管控松緊取決于地方政府財政情況。也許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中,房地產業這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基礎產業與支柱產業,會重新“拿出來用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