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伏者,隱伏避盛暑也。”今天,是中國傳統日歷法中的初伏,也就是說,我們要正式進入常說的“三伏天”了。炎天三伏經初伏,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初伏那些事兒。
初伏由來
在我國傳統歷法中,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每伏均為十天,有些年份有雙中伏,合稱三伏。
初伏是真正暑天的開始。百姓常說: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溫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
具體到今年的“三伏天”來說,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
三伏天的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天氣總趨勢是逐漸從干熱到悶熱,從“烤箱”變 “蒸籠”。這樣的天氣極容易中暑,尤其是在高溫下工作的人員應當縮短連續工作時間,同時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溫,戒躁戒怒,清淡飲食,規律睡眠,及時補水。
同時,家里要常備防暑降溫藥,如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在飲食上,應該吃些涼性蔬果,如苦瓜、絲瓜、黃瓜、西瓜、西紅柿、芹菜、生菜等。
飲食習俗
餃子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入伏的時候,剛好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北方有句俚語,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餃子。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因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餛飩
上海一直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風俗,所以在毫無胃口的燥熱夏季,來一碗加花生醬、少許醬油和醋調味的冷餛飩來拌食,冰涼愜意的同時也令人食欲大增。
餛飩,古人稱其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而“餛飩”又與“混沌”諧音。盤古開天,混沌初分,吃了餛飩可得聰明。
火腿
杭州人則有“頭伏火腿二伏雞”的俗語。中醫認為,火腿有健脾開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為最佳。夏天人們往往食欲不振,營養不足?;鹜葼I養豐富,食之不膩,能增進食欲,和冬瓜燒湯,既有營養,又防暑祛病。
火腿熬湯也有清補作用,還可以加點番茄之類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消除腌食致癌的顧慮?;鹜冗€有加速傷口愈合的功效,現在還把其用于外科手術后的輔助食品。
湯面
在頭伏,廣州人則講究吃湯面。
事實上,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段菏洗呵铩费裕?amp;ldquo;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肚G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雞
江西、湖南人三伏天養生吃雞。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三伏天里人的體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燒雞時可適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這就是初伏吃雞的科學道理。
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眾所周知,羊肉是發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過的美食,徐州人卻迎難而上,在一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紅油辣椒的羊肉。“伏羊節”是徐州的傳統節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在之后的一個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個酒店、飯莊、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在伏天吃羊肉對身體是以熱制熱,排汗排毒,將冬春之毒、濕氣驅除,是以食為療的大創舉。醫生建議,夏天吃伏羊,水液損失很大,容易使人體電解質出現紊亂。老年人、孕婦、幼兒等身體較弱的群體,均不適宜大量排汗,因此不宜吃羊肉。市民吃伏羊時,應多喝水避免排汗過量,還應多食用偏咸一點的食物以補充電解質。
三伏天有個好去處
萬德廣場
5D水上嘉年華
帶您清涼過夏天
萬德廣場5D水上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