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24歲,25歲開始工作,50年之后已經80歲……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很短,可是,很多很多人為什么寧愿付出所有透支青春,背上一生房貸,仍要買房!!!
房子對于我們是什么?
中國的傳統理念賦予房子的概念就是就是歸宿、是家的港灣、是幸福的集結地。
曾今結婚的的嫁妝就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合成“三轉一響”。
現在呢,房子、車子、票子,這三樣變成了結婚的剛需!
為什么房子排在首,就是因為這是剛需中的必須!!!
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選擇租房過日子,在我看來,也許那個也是符合現在人灑脫瀟灑的一面,在哪住哪,租房對于年輕人也是省下了極大的經濟開支。
但慢慢會發現,新鮮感沒了,家庭壓力越來越大,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這代人的上一輩自己寧愿不吃不穿也要給兒子攢一套房子,即使不是很有錢,這就是傳統吧。
另外,租房客會發現,自己的孩子都不好上戶口,所以上一輩更加會將傳統捍衛下去,孫子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晚年最開心的一件事!!!
房子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很多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絕對不是當個匆匆的過客,就好比說北上廣,你來到北上廣不是為了落戶,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嗎?
但是現在落戶北上廣又加了一條硬指標,必須得有房子,所以很多人一輩子都是為了一套房子,一個戶口在打拼,他們為了什么?不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在起跑線超越別人一點點,即使只是一厘米的身位。
很多人說,在一線城市買房,真的是作踐自己,每天都忙得像灰孫子,還落得一生病;
很多人會說,為什么不在家鄉買房,可能那里只有幾千元一平,非要在這買幾萬元一平的房子,為了什么?
一輩子辛辛苦苦,勞勞碌碌,換來的只是一套二手房,可能還是三手房,真的值得嗎?
我們到底該不該買房?
還有一些人說,有那么幾百萬,我為什么不讓它變成一千萬,或者幾千萬?
為什么要買一套70年后可能就不是你的東西,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有房才有家吧,房子成了很多人一生的奮斗的目標,買了小套房,就一定要翻大套房,然后貸款越來越多,最后可能一家人都在為銀行打工。
回憶一下,以前我們住在小鄉村,有這樣的煩惱嗎?鄰里之間親如家人,但到現在,鄰里之間還有這樣的感情嗎??拆遷選房子的時候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爭這爭那的,這是我們的初心嗎?
買房,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去買,住小的、住大的不都是一樣的嗎?住大一點就能生活的久一點嗎?住小的就會被別人看不起嗎?沒有的,請不要把主觀意識左右了你的行動!!!
我們都不是王思聰,能夠想買什么就買什么,
一定要量力而行,人要懂得生活,而不是被生存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