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樓市經歷了什么?
1
21城政策收緊 中國樓市降溫承壓
放松的國慶假期,卻迎來了收緊的樓市調控。
北京、天津率先鳴槍,濟南、武漢、合肥、南京等城市緊隨其后。短短9天,先后有21個城市出臺了新的樓市調控政策。這一出驚心動魄的集體調控大戲之后,房地產市場和市場中的你發生了什么變化?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房價大跌不是政策層希望的場景,調控是為了剎住房價這輛超速的列車。
國慶期間各地出臺的樓市調控政策內容雖有異同,但核心內容都是限購限貸:
——限購。在本輪出臺調控新政的十幾座城市中,基本都涉及重啟或擴大限購,其中合肥、南京限購政策比較嚴格,蘇州涉及的行政范圍最大。
——限貸。梳理多地的調控政策,常見政策為提升二套房首付至四成或五成。其中,蘇州力度較大,不但第三套禁貸,二套房首付(貸款未結清)也提升到了八成;北京則進一步擴大了二套房認定范圍。
業內人士指出,通過限購,可以抑制部分城市非理性購房群體,特別是部分跨區域投資性購房者以及多套房置業者;通過限貸,可以制約部分非剛需群體資金來源。與此同時,多數城市開始積極擴大土地供應,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市場預期。
2
養老地產瞄準高端市場
有項目老人每月費用過萬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如何養老的問題愈加受到關注,未來巨大的老年消費市場也引起資本的興趣。
除萬科、保利、遠洋等品牌房企涉足養老地產之外,險資也在加入,泰康人壽和平安保險以養老社區的名義拿地,兼顧開發運營。一時間,各大企業云集養老地產,大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意味。
品牌房企做養老地產,一定程度上是在傳統業務上做新的拓展,這是多元化的模式。地產企業多有類似的邏輯,都希望在傳統業務投資的基礎上尋找新的投資機會,養老地產本身沒有太多的品牌開發商,這個時候政策也比較寬松,所以很多房企愿意追加投資。
3
社科院報告:
288個地級市中僅28個健康發展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藍皮書指出,2015年,全國288個地級市中,共有28個城市處于相對健康的發展,“亞健康”城市占全國城市九成以上。
為了檢測中國城市的健康發展狀況,課題組首先從全國層面測算了健康經濟、健康文化、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和健康管理5項指數的中位數,再將每個城市的具體指標與之比較。若某座城市的5項指標均高于所有城市的中位數即達到中等以上發展水平,則可視該城市的發展狀態相對健康,否則視為亞健康。
從全國層面看,目前我國城市管理依然相對滯后。以經濟指數排名前50位的城市為例,其健康管理指數低于中位數的城市占了近一半。藍皮書指出,當前階段,城市管理效率不高和城市安全問題是制約我國城市健康發展的重要“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