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公布了一組貨幣數字,值得深思。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49.05萬億,同比增長11.8%,增速與上月末和去年同期持平;而狹義貨幣(M1)余額44.36萬億元,同比增長24.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9個和20.3個百分點。
在中國,狹義貨幣M1的意思是,流通中的貨幣+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而廣義貨幣M2的意思是,狹義貨幣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托類存款+其他存款。
從央行發布的報告可以看出, M1漲速迅猛,而M2則相對平穩,沒有太大變化,這是為什么呢?
央行解釋, M1上升主要是企業活期存款大量增加。
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定期和活期存款的息差收窄,于是企業傾向把定期存款轉化為活期的,方便資金提取;二是經濟下行,不少企業存在“持幣待投資”。
如今M2和M1剪刀差不斷擴大,這是很少有的例外,主要反映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投資收益低,投資意愿下降。
第三是樓市活躍,使得百姓的存款和按揭貸款轉換為房企的活期存款,房企也保持謹慎態度,減少投資擴張的步伐。
概括起來就是這個意思,中國現在進入了一個不賺錢的時代,很多行業是干什么都賠,炒股更是不賺錢,也許在老百姓看來,炒房反而是最穩妥的資金保值辦法。
于是,股市的資金紛紛回流,一方面變成了老百姓的銀行存款,另一面部分回流的資金涌入到了樓市,而開發商賣房賣得火爆,收回了不少現金,變成了房地產企業賬上存款了。
另一方面,實體經濟不景氣,沿海一些工廠處于歇業狀態。投資人和企業家手持大量現金,觀望中國經濟,急切尋找合適的投資目標。而樓市目前尚有的保值性,也成了一些投資人首選的目標。
房價上漲成定局,該買就買!
談到房價上漲,一定會考慮到兩個問題,一個就是庫存的大小,一個就是購買力的潛力;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是都作為輔助的。
談到以上兩點,一二線城市都占優勢,庫存小,購買潛力大;因為這些城市集中了最優勢的資源和政策環境。
第一:當前樓市,馬太效應,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冰火兩重天的樓市效應正在上演,三四五線城市即使是在春節長假也沒有掀起波瀾,可惜春節前六天的那個降首付的政策了。
那么,一二線城市在庫存和購買力上有先天優勢,這就表明一二線城市會爆發出很大的購買潛力,和價格上升的結果。
越是購買力旺盛,越是庫存少,越是房價上漲,就形成了正循環,全部是上升階段。
相對于一二線城市的三四線城市呢?
也就是會越來越差,這是從自然理論上來講,就是這個結果,房價雖穩定,是開發商在挺著,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支持。
第二:救市以來,一二線城市表現最積極。
2015年已經出現了上海的售樓部大包圍,以及深圳的暴漲,還有部分二線城市的暴漲,南京,蘇州,濟南,武漢等地方。
這就表明了政策來臨后,這些地方表現也最積極,可見一二線城市在救市中,表現的非常相像2009年,結果就是房價暴漲。
第三:都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房價暴漲?
首先,就是庫存少,供不應求,流入人口眾多購買力旺盛,這是最基本面的原因。
其次, 就是社會福利相對健全,比如住房公積金,在一二線城市的比例要遠遠大于三四線城市的比例;各種資源相對傾斜,例如旅游資源,創業資源,高校資源,資本資源啊等等。
蘇州,杭州,南京這些地方都是政府政策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包括創業,資本,城市軟實力等等,都非常的活躍,房價不長才怪。
還有負利率和人民幣貶值,這也會導致更多的人會把錢從銀行拿出來做投資,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就會是一個很好的去處,這會加快一二線城市房價的再次上升或者暴漲。
救市的利好,不用說了,2015年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對一二線城市那是絕對的利好。
第四:一二線城市房子,買還是不買?
剛需就抓緊,剛需就買這是我一直強調的,不論什么時候,剛需該買就買。
為什么呢?
因你要住,你要結婚,你要有家,你要換個舒服的,就憑這些,該買就買。
至于,貶值或者升值之類的,暫不必多考慮,為什么呢?
因為根本就不會貶值,也不會暴跌,政策市場已經決定了這些因素,否則為什么花那么大力氣,救市啊,支柱產業。
買什么樣的房子好呢?
剛需房,地鐵房,學區房,本地特色房,這些資產會是優質資產,貶值能力低,抵抗風險能力高。
延伸閱讀:人民幣貶值壓力大!你的財富正悄悄縮水,怎么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