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人民日報》13版刊登報道《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成立 校企聯手,創新驅動知行合一》。
報道稱,4月23日,在清華大學105周年校慶之際,碧桂園集團獻上一份厚禮:捐款8500萬元,設立“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基金的成立,標志著清華大學和碧桂園兩大創新主體強強聯手。基金將支持清華大學在科技創新、生命科學、建筑科學和大數據科學等領域的科研工作及成果的孵化和轉化。支持路徑主要是通過打造科技小鎮等生態環境,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同時支持清華大學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建設、指導以及孵化與融資咨詢,資助學生赴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進行交流。
4月23日,碧桂園捐8500萬元設立“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
《人民日報》報道截圖
4月23日,在清華大學105周年校慶之際,碧桂園集團獻上一份厚禮:捐款8500萬元,設立“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
在捐款簽約儀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致辭稱,清華大學正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未來將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碧桂園有境界、有追求、有情懷,不是一家單純的房地產公司,還涉足教育、慈善、高科技等領域。清華大學將與碧桂園推進在教育、扶貧、創新、國際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說,作為一流學府,清華大學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碧桂園的夢想是為人類社會進步而不懈努力,將與清華大學共同推進科技創新及科研成果轉化。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月22日致信祝賀清華大學建校105周年。他在信中指出,清華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清華大學要深度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并將創新發展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和企業重任在肩,高校的基礎研究要“強起來”, 企業自主創新要“動起來”, 科技成果轉化渠道要“通起來”。
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的成立,標志著清華大學和碧桂園兩大創新主體強強聯手。基金將支持清華大學在科技創新、生命科學、建筑科學和大數據科學等領域的科研工作及成果的孵化和轉化。支持路徑主要是通過打造科技小鎮等生態環境,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同時支持清華大學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建設、指導以及孵化與融資咨詢,資助學生赴牛津大學、哈佛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進行交流。
清華大學與碧桂園校企聯手,在科技創新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充分釋放雙方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資源的活力,產學研更好融合,必將更好促進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助力清華大學更深度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
當前,我國的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發展風生水起,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缺少產業支撐盲目“造城”等偏向。而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為中國“智造”,是新型工業化面臨的一大重要任務,這其中科技創新是重要基石。
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必須融合發展,才更有生命力。基于這一戰略考慮,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為兩者更好發展找好了載體——建設科技小鎮。碧桂園集團首席戰略官林昭憲表示:“基金的一個重心是支持建設產城融合的科技小鎮,促進產業升級,推動更多‘中國智造’更好落地。”
在科技小鎮建設方面,碧桂園已經“萬事俱備,東風浩蕩”,準備大干一場。
人力儲備充沛。截至2015年底,公司已擁有256名來自麻省理工、哈佛、劍橋、牛津、帝國理工、清華、同濟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并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成功實踐積累經驗。以人為本是新型城鎮化的核心要義,綠色宜居是人民群眾的重要訴求,這方面,作為一家大型房企,碧桂園集團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4年竣工的碧桂園總部大樓就因垂直綠化生態模式、GBF蜂巢芯現澆混凝土密肋樓蓋技術等11項工程科技創新及關鍵技術,被授予第十一屆精瑞科學技術獎“最佳人居寫字樓范例”。
更值得一提的是,碧桂園正在“一帶一路”沿線建造一座“科技新城”。在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區,全球首座立體分層現代城市——碧桂園森林城市正拔地而起,智慧城市愿景逐步變現實:采用領先的BIM建筑數字化管理和工業化施工,打造智能安保系統,提供多樣化智慧社區服務……
造好“城”的同時做好“市”。碧桂園森林城市將大力發展電商基地、新興科技等八大支柱產業,目前已經被馬來西亞政府批準為免稅島,配套獨立海關。
支持貧困地區創新創業教育,
教育扶貧是徹斬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長遠之計。
碧桂園集團深知教育扶貧的重要性。從1997年集團創始人楊國強匿名設立仲明助學金開始,碧桂園先后創辦了全國唯一的全免費民辦高中、大學以及退伍軍人培訓學校,全方位開展了助學、辦學和職教扶貧,教育扶貧公益捐資超過9億元,共有4萬多貧困人口直接獲益。
碧桂園集團長期致力于教育扶貧的同時,注重探索、創新教育扶貧模式。其中,在助學扶貧上首創了“道義契約”傳遞愛心模式。受楊國強創設的助學基金資助的大學生要簽一份《道義契約》,要求受捐者有能力有條件后,將得到的資助連本帶息捐給這個助學基金,或自設助學基金。在楊國強的影響和《道義契約》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學子捐贈或者自設助學金將愛心薪火相傳……基于楊國強在教育扶貧領域的長期創新實踐,他被授予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創新獎。
作為國內頂級高校,清華大學在遠程教育、支教、醫療幫扶等方面擁有豐富的優勢資源,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扶貧工作,是高校扶貧的一面旗幟。
清華大學—碧桂園教育基金的成立,讓教育扶貧兩大優秀踐行者再度牽手。基金將重點扶持教育扶貧中的創新創業教育,幫助貧困地區培育優秀的企業家和有效益的企業,促進貧困地區產業扶貧,帶動當地更多貧困群眾脫貧。